GuaNiu Mobile
GuaNiu » 一 朵 花 的 天 堂 » 就是这样子 我怀念的 就是这样子 我怀念的
几部电影 我怀念的
《闪闪的红星》
[attach]1938[/attach]
一九三一年红军解放柳溪乡时,从土豪胡汉三的皮鞭下解救了刚满七岁的潘冬子。冬子的父亲为保卫胜利的果实,杀敌负伤,在做手术时,又主动把麻药让给阶级弟兄。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年幼的小冬子。
一九三四年秋,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主力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出发前,父亲给冬子留下一颗红五星。红军走后,柳溪乡又处于白色恐怖中。
遵义会议召开的喜讯,使冬子和母亲受到极大鼓舞。之后,冬子亲眼看到母亲为掩护乡亲们撤离而从容就义的情景,这使他变得更加坚强。在党和革命前辈的抚育之下,冬子逐渐成长。在一次战斗中,他用柴刀砍断竹索,和宋大爹一起掀掉桥板,切断敌人退路,迫使“靖卫团”伪军向游击队投降;在为山上的游击队筹盐时,又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搜查;他利用在米店当伙计的机会,送出情报,搞沉敌人的粮船,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他还沉着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最后砍死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一九三八年,江南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的父亲前来迎接游击队员们,冬子见到了父亲,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加入了红军。
两首插曲 红星照我去战斗 红星歌
[ 本帖最后由 想想 于 2008-7-15 07:17 编辑 ]
# 1 - 想想 at 2008-5-28 13:58
《鸡毛信》
[attach]1939[/attach]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编剧张骏祥,导演石挥
新中国儿童电影的经典之作!
荣获1949-1955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及1955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一天,父亲得到鬼子要进山抢粮的消息,便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头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们抢了海娃的羊,还逼迫他带路去龙门村。
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却再次被敌人抓住。机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才知中计,拔枪打伤海娃的手。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赶来搭救,全歼了敌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务后晕倒了,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并活捉了猫眼司令。
一个片段
[
本帖最后由 想想 于 2008-7-15 07:17 编辑 ]
# 2 - 想想 at 2008-5-28 13:59
# 3 - 想想 at 2008-5-28 13:59
# 4 - 想想 at 2008-5-28 14:00
《庐山恋》
[attach]1942[/attach]
导 演:黄祖模
编 剧:毕必成
主 演:张瑜 郭凯敏 武皓 温锡莹 智世明
上 映:1980年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秋天。一辆轿车驰往庐山,车内的周筠是侨居美国的前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她微蹙双眉,眷恋、惆怅与期待的目光直视着窗外。这是她旧地重游……5年前,周筠第一次回国观光,初到庐山。
在庐山南麓枕流桥畔的枕流石,巧遇耿桦,小伙子坐在枕流石上潜心攻读,一下子闯入姑娘的心。两人相识后,同游庐山之巅含鄱口。碧波万顷的鄱阳湖一望无际,水天一色的地平线上,一轮红日跳出水面,浩渺的湖面,风帆点点,透过金色的霞光,五老峰巍峨耸立,朝阳染红了观鄱亭上的这一对年轻人。他们凭栏。远眺,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情不自禁地用流利的英语放声呼喊:“我爱祖国,我爱祖国的早晨。”尽情地抒发了他们热爱祖国、渴望光明的情怀。
耿桦的父亲耿烽在“四人帮”肆虐的时期遭到迫害,母亲又重病缠身,耿桦正陪她来庐山养病。就在这样的际遇中,他对祖国、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勤奋学习。耿桦的朴实、腼腆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吸引了周筠,热爱祖国、振兴祖国的共同理想使这对青年产生了不同寻常的爱情。但是,在乌云压顶的时代,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挫折,为了耿桦,周筠将爱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提前返回美国。5年的分离,5年的思念,终于过去……眼前山水依旧,但故人能否重逢?政治的阴霾散去,耿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适逢出差的机会,他也是旧情难忘,重来庐山。
经历了5年的关山阻隔、政治磨难,有情人终得重逢,重逢的喜悦、青春的欢乐、爱情的甜蜜,激荡着这对恋人的心。 影片以爱情为主线,强调了祖国统一和人民团结的主题,将几十年的冤家变为亲家,也表现出国家的前途与青年一代以及人民的个人命运完全一致。 该片突出深化了山河美与心灵美,内蕴的美与外在的美,令人赏心悦目。
经过两年的调查核实后,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故事片《庐山恋》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于1980年,黄祖模导演。作为“文革”后国内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作品,《庐山恋》使两位主角张瑜和郭凯敏一下子成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影片获得了当年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张瑜荣获“金鸡”“百花”奖的双料影后,她在“百花奖”评选中获得的1260万张选票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
《庐山恋》问世后,庐山兴建了一个小型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多年来成为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仅截至1999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庐山恋》放映20周年之际,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曾颁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称号,这家电影院也装修一新,正式更名为“庐山恋电影院”,张瑜和郭凯敏被授予庐山“荣誉山民”称号,并得到一把金钥匙,象征庐山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
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庐山恋》创造世界纪录举行授证仪式,张瑜和郭凯敏将代表剧组领取证书。
一个片段
[
本帖最后由 想想 于 2008-7-15 07:19 编辑 ]
# 5 - 想想 at 2008-5-28 14:01
《小花》
[attach]1943[/attach]
演员
唐国强 :赵永生
陈冲 :赵小花
刘晓庆 :何翠姑/永生娘
上映时间:1979年
导演:张铮 黄健中
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个夜晚,刚刚出生不久的赵小花,因家境贫穷无力抚养被卖了出去。与此同时,因革命暴动失败,革命者董向坤和妻子周医生被迫转移,伐木工人何向东将他失散的女儿董红果送到赵小花家中寄养。为使她免遭敌人毒手,董红果从此成了赵永生的妹妹——赵小花。几年后,小花的养父母惨遭保安司令丁波恒杀害,小花与哥哥赵永生相依为命。后来,赵永生为躲避抓壮丁,被迫逃跑并参加了革命。
1947年,解放军来到了桐柏山区,已经18岁的赵小花,在寻找哥哥时遇到团部卫生队的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周医生十分同情、疼爱赵小花,收她做了干女儿。赵永生的亲妹妹被卖以后,又被何向东赎出收养,取名何翠姑,在艰苦的环境和斗争中,她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女英雄。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翠姑负责护送身受重伤的赵永生。然而,她并不知道担架上抬的正是自己的亲哥哥。攻打县城的战斗中,赵小花意外地遇到了哥哥。不久,赵永生被派回家乡大兴营做群众工作,身为区长的何翠姑也来到了这里。小花惊奇地发现翠姑很像自己的妈妈(养母),随即告诉了哥哥。于是,赵永生向翠姑谈起亲妹妹被卖的经过。翠姑对自己幼时的经历一无所知,怀着对赵永生的同情,她答应帮他找到亲妹妹。当翠姑向养父何向东谈及此事时,何向东悲喜交集,向她揭开了真假赵小花的谜底。永生、小花、翠姑三兄妹经过战火的洗礼之后团聚。董向坤和周医生也终于与失散了17年的女儿团圆。
影片根据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改编。它把战争推到后景,把战争年代里人民的生离死别作为主线,在人民革命的背景上,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影片较早地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上进行了尝试,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了广大观众。
该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获1980年第3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陈冲)、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获南斯拉夫1980年第9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陈冲)。
小花诞生记
http://www.readnovel.com/novel/19390/40.html
插曲 妹妹找哥泪花流 (不喜勿听!)
老妈一直讲 唐国强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出演本片的那个年龄 看起来很帅很帅~ 笑
[
本帖最后由 想想 于 2008-7-15 07:20 编辑 ]
# 6 - 想想 at 2008-5-28 14:01
《战火中的青春》
[attach]1944[/attach]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9年制
导演 王炎
编剧 王炎 陆柱国
演员
庞学勤 :雷振林
王苏娅 :高山
林农 :团长
马世达 :一班长
张辉 :连长
任伟民 :小胖
孙笑非 :战士
张巨光: 医生
剧情介绍: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一次战役中,一支仅十几人的游击队与敌人正规军苦战一天一夜后,只剩下小队长高山还在坚持战斗。我军大部队及时赶到,救出高山。女扮男装的高山坚决要求参军,团长将她派到青年英雄排担任副排长。救过高山的排长雷震林见高山年轻且身材矮小,心里有几分看不起她,但高山仍认真协助雷震林完成工作任务,博得全排同志的肯定。雷震林好胜,战斗中经常涉险冒进,高山直言相劝,但雷震林并不接受。
一次战斗中,雷震林因好胜而中计,情势危险、后悔莫及。高山冒着生命危险,将雷震林救出,自己却身负重伤。雷震林代表全排战士探望高山,得知她原来一直女扮男装,震惊之余,由衷感到钦佩,进而萌生爱情。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前挺进,雷震林将心爱的指挥刀送给前来送行的高山,革命的情谊把两人的心紧紧连结在了一起。
影评:
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绝响","木兰从军"的现代传奇!
根据陆柱国同名小说改编。影片以传奇性的情节,轻松愉快的喜剧格调,展示了解放战争中期的战斗生活场景,塑造了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高山和排长雷振林两个青年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
影片最大的"亮点",自然是以高山女扮男装带来的传奇性。但影片编导者在运用这个传奇性的情节时,并没有在女扮男装的性别上大作文章,而是以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显示高山的女性本色;在此基础上,影片巧妙、含蓄地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就不仅没有损害英雄人物的形象,相反却以两人之间纯朴真挚的感情为影片增加了艺术魅力。对活凝炼、含蓄、富有个性,特别是一些潜台词的运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不落俗套,没有在高山女扮男装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是通过这一特殊事件,以新颖的角度,成功展现了女性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与男性同样的坚强果敢和女性特有的细心冷静。
影片上映后,以其题材新颖、角度独特、别具风格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扮演男、女主角的庞学勤、王苏娅也因此片的表演成就而崛起于中国影坛。
《战火中的青春》插曲《战斗进行曲》 (不喜勿听!)
[
本帖最后由 想想 于 2008-7-15 07:20 编辑 ]
# 7 - 想想 at 2008-5-28 14:01
# 8 - 想想 at 2008-5-28 14:02
《地雷战》
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adee30ddb3b42fca8d1029a8.jpg
电影《地雷战》
导演:唐英奇、徐达、吴健海
主演:白大均、董元夫、张长瑞、吴健海
上映年份:1962年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影片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损失惨重。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依靠群众,想出了对策。他们一方面把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壮大了武装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锁了附近的日伪据点,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为对付地雷阵,日军中队长中野特地从青岛搬来了工兵,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赵家庄的民兵总结了教训,不断改进地雷技术,使敌人的工兵无法起雷。麦收季节,日伪军乘联防民兵抢收麦子的机会,又一次偷袭了赵家庄,掳走一部分村民。他们让被俘村民在队伍前踩地雷,再次进攻赵家庄。赵虎领导民兵巧摆地雷阵,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解救了被俘的群众,全歼进犯之敌。
《地道战》
导演 任旭东
演员
朱广龙 .....朱龙广
王炳彧 .....高老忠
张勇手 .....赵平原
刘秀杰 .....林霞
刘江 .....汤丙会(伪军)
制作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电影评论
《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做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要永记于心
地道战内容介绍:《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转自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158.htm
[
本帖最后由 想想 于 2008-5-28 17:52 编辑 ]
# 9 - 想想 at 2008-5-28 14:02
[s:20] 茫然中..
[ 本帖最后由 想想 于 2008-5-28 17:53 编辑 ]
© 2007 GuaNiu.com